植筋锚固深度不同,其产生锚固破坏形态各不相同,其主要分为混凝土椎体破坏、
植筋胶与混凝土或钢筋粘性破坏以及钢筋屈服破坏。
混凝土椎体破坏:混凝土植筋深度不足,在拉应力作用下,植筋胶与钢筋紧密粘结,钢筋强度未达到或刚刚达到其屈服强度,而混凝土的拉应力已达到极限而产生混凝土椎体破坏。
植筋胶与混凝土或钢筋粘性破坏:由于植筋胶的粘结力而发生破坏,植筋胶与混凝土或钢筋粘结力不足,在拉应力作用下与混凝土或者钢筋产生脱离,使钢筋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等都没有充分发挥,这种破坏形式不仅仅与植筋胶的质量有关,还与植筋深度、施工工艺等各方面因素都息息相关。
钢筋屈服破坏:钢筋屈服破坏在这三种破坏形态中属于较为理想的一种破坏方式,是钢筋在产生屈服后直至钢筋发生屈服破坏,植筋胶仍未发生破坏的形态,属于一种延性破坏,然而产生这种破坏形态的原因之一就是植筋深度够深(一般处于15d以上)。
应力传递性破坏形态:此破坏形态是在植筋深度超过最小植筋深度时发生的。钢筋与植筋胶、植筋胶与混凝土以及钢筋的粘结应力均未达到平均粘结强度。当植筋外部混凝土发生局部粘结破坏或锥形破坏后,随着拉力的增加植筋屈服直至被拉断。这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还未充分发挥,粘结也未破坏,只是植筋过深会造成浪费。
所以,植筋效果与植筋深度、植筋胶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。对于植筋深度,只要按照规范标准设计基本不会出现差错,但是植筋胶的好坏却难把控,在购买时一定要擦亮双眼,避免上当受骗!